注塑工艺产品气泡怎么调
- 发布时间:2025-06-24 07:25
注塑工艺中出现气泡是常见问题,通常与材料、工艺参数或模具设计有关。以下是系统化的调整方法和解决步骤:
1. 气泡类型判断
气体气泡
表面光滑、圆形,由空气或分解气体引起。
真空气泡
不规则,因收缩不均导致内部真空。
2. 调整方向与具体措施
#
(1)材料与干燥
材料干燥
- 吸湿性材料(如PA、PET、PC等)需充分干燥。 - 参数参考:80~120℃烘干4~6小时(视材料而定),湿度≤0.1%。 - 未干燥会导致水分汽化形成气泡。
材料选择
- 避免使用回收料或含挥发物过多的材料。 - 检查材料是否降解(如过热导致分解)。#
(2)工艺参数优化
注射速度
过快
气体无法排出,形成气穴。
过慢
熔体前沿冷却,导致填充不足。
调整
采用中高速注射,或分段减速(末端降低速度)。
保压压力与时间
- 增加保压压力(模腔压力的80%~90%)和延长保压时间,补偿收缩减少真空泡。 - 保压不足时,收缩气泡多出现在产品厚壁处。
背压
- 适当增加背压(5~15bar),压实熔体并排出熔胶中的气体。 - 过高背压可能导致材料剪切过热。
熔体温度
- 温度过高:材料分解产生气体(如PVC、POM等敏感材料)。 - 温度过低:熔体流动性差,困气风险增加。
建议
在材料推荐范围内选择下限温度。
模具温度
- 升高模温(如ABS模温60~80℃)可改善熔体流动,减少冷料导致的气泡。 - 但过高的模温可能延长周期或加剧收缩。#
(3)模具与排气
排气系统
- 检查排气槽是否堵塞或不足(深度通常0.02~0.05mm)。 - 在熔体最后填充区域(如筋位、镶件处)增加排气。 - 临时方案:可尝试降低锁模力(需谨慎,避免飞边)。
浇口设计
- 小浇口易导致剪切过热,产生气体。 - 调整浇口位置或增大尺寸,使熔体平稳填充。
流道与冷料井
- 确保冷料井容量足够,避免冷料进入型腔。#
(4)产品设计
壁厚均匀性
- 厚壁区域易因收缩不均产生真空泡,建议壁厚差≤30%。 - 必要时通过“掏胶”减厚或增加加强筋。
3. 快速排查流程
1. 观察气泡位置: - 固定位置→检查模具排气或结构问题。 - 随机分布→检查材料干燥或工艺参数。
2. 调整优先级: - 先确认材料干燥→优化注射速度/保压→检查排气→调整温度/背压。4. 特殊情况处理
透明件气泡
需更严格的控制(如PC注塑需120℃烘干4小时以上)。
纤维增强材料
高背压(15~20bar)减少纤维团聚气泡。通过以上系统性调整,可显著改善气泡问题。若仍无法解决,需考虑模具CAE分析或联系材料供应商进一步优化。